付 洪1 ,栾淳钰2
(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, 天津 300350 )
摘 要: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“孝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“孝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。《论语》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,其中蕴含孔子对 “孝”的重要性的分析以及“孝”的根本、目的、应用和新主张的系统化阐释。当今人们要继续借鉴孔子“孝”文化中 的积极成分,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努力做好“小孝”,致力“大孝”;立足“近孝”,追求“远孝”;实现“孝身”、“孝 心”、“孝志”而达到“至孝”,进而构筑和谐“家庭”,实现中华民族“大家庭”的伟大复兴。
关键词:孔子;论语;孝;价值观
中图分类号:B2 2 2.1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 00 1-02 2X(20 1 6)0 1-00 1 2-0 6
文以载道,文以化人。习近平总书记在“纪念孔 子诞辰 2 5 6 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”上讲到:“当代中 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,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,要认识今天的 中国、今天的中国人,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 脉,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。”[1]中国传统 伦理道德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其中,“孝”是最重要 的德性和善行。中华“孝”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 中处于重要地位,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历 代传承。从儿童的启蒙教材《三字经》中“香九龄,能 温席;孝于亲,所当执;首孝悌,次见闻”,到《二十四 孝》中的“孝感动天”、“亲尝汤药”、“恣蚊饱血”等,以 至被封为儒家经典的《孝经》,都在教导人们对“孝” 的认知和践行。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儒 家思想,自然对什么是“孝”、为什么要“孝”以及如何 行“孝”等进行探讨和阐释,其创派圣人孔子以《论 语》为“基础”详尽阐述了“孝”文化,且至今仍有极大 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。
一、《论语》中关于“孝”的重要性的分析
《论语》中关于“孝”的阐述,分直接和间接两种。 “孝”字在《论语》中共出现 1 9 次。其中孔子本人谈 及“孝”者 1 2 则,共 1 6 次。其弟子谈及“孝”者 2 则, 共 3 次。《论语》中尚有数则语句,虽没有出现“孝” 字,但隐含着对“孝”的重视、提倡和阐述。夫子重 “孝”,以此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。
(一)“孝”乃为人之本
“血缘关系是自然的关系,因此,体现于父母子 女关系中的孝便带有自然的性质。同时,孝在本质 上是一种社会伦常关系,父母子女关系一旦以孝的 形式展现,便突破自然的领域而带有人文的意义”[2] (P1 6)。可见,“孝”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而为人的 根本。正如,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悌者也,其 为仁之本与?”[3](《学而》)君子乃人之标志,其致力于 根本。“根本”树立,道才能随之产生。“仁”作为儒 家学说的重要思想,内涵“孝”理念。“孝悌‘仁’之 本”,可谓“孝悌‘人’之本”,从中也凸显“孝”作为伦 理道德核心的重要地位。一方面,追根溯源,“孝”乃 对生命来源的敬重。孔子思想中的“孝”也是对人之 为人的首要阐释。由“天命观”这个层面而言,孔子 曾回答季路曰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及“未知生, 焉知死”[3](《先进》)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向来是件不 可言传之事,与其不切实际地去臆测,倒不如在现实 中找到人的来源。由此,除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, 每个人生来就注定有父母这个实体,孔子是将鬼神 悬而不答,则必不能避开与父母关系及对待父母的 态度和行为问题,亦随之会谈及到对“孝”的理解。 “孝”父母,即对生命由来的敬重,是人从能自主行事 开始就要面对的首要问题。孔子避开“天命”而言人 事之“孝”,这是他整个理论的基础,故而重视对“孝” 的阐述,也间接体现了“孝”是对生命来源的敬重。 另一方面,通观内外,“孝”论尽“天下之人事”。庄子 之《天下篇》与夫子之后裔子思在《中庸》提及,但凡 天下之事,皆是人事,人事之中,孝的地位极其重要。 《中庸》开篇便提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 谓教”[4],《论语》之谓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闻也;夫子 言天道与性命,弗可得闻也已”[3](《公冶长》)。《论语》 中关于“孝”思想可谓全书的精髓和红线,也是人之 根本的伦理道德,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影射“善”、 “仁”、“忠”等关系天下事情的价值理念,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就是论尽“天下之人事”。正如“里仁为美,择 不处仁,焉得知”[3](《里 仁》),人以安居于人德为美, 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,不能算作聪明。同样,“大 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”,在夫子思想里,“孝”乃大 德,至上之德,为人行事之根本和方向。
(二)“孝”乃齐家之要